朱德,素有“红军之父”之称,原因在于他不仅在南昌起义后成功地将散兵游勇重新聚集,还领导这些人坚持革命,最终形成了红军的骨干力量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在南昌起义后,朱德和他的团队面临着重重困境。在这极其艰难的时刻,朱德等人得到了一个“军阀”的帮助。如果没有这位情深义重的“军阀”,朱德的队伍可能真会解散,朱德的历史地位也许就无法如今天这样巍然屹立。
这个关键人物正是范石生,滇军中的著名将领。接下来,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朱德和范石生的关系,以及范石生如何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。
朱德出生于1886年,四川仪陇县的一个贫寒家庭。家庭的困境使得他的父母极力希望培养他成为一个有前途的读书人,以支撑家门。虽然朱德勤奋好学,也通过了县试,但正好赶上了科举的取消。这就像是一个投资者准备进军股市,却遇到了股灾,犹如天降打击。
在私塾老师席聘三的建议下,朱德决定调整自己的方向,学习新的知识。于是,1906年,他进入南充官立高等小学堂,后又转学到成都的体育学堂。毕业后,朱德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,但父母却为此感到失望,因为他们期望他成为一个文化人,而不是一名教体育的老师。
在那个大清即将灭亡的时代,国家动荡不安,许多有志之士都在呼喊“救国救民”。这些革命思潮深深地影响了朱德。由于在学校中受到了排挤,朱德辞去了教职,前往云南讲武堂学习,希望成为一名有能力的军事将领。
展开剩余80%在讲武堂,朱德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。特别是老师蔡锷等人的影响,使他对革命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信念。而同学中,朱培德、范石生、金汉鼎等人也成为了他日后生涯中的重要朋友。比如,朱德从国外回来后,朱培德为他安排了工作,担任军队的教导团职务,并且担任了南昌公安局局长。还有,参加南昌起义前,老同学韦杵原本也打算加入起义行列,只是因病未能成行。
在云南讲武堂的日子里,朱德与范石生、邓泰中、杨蓁等人成为了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。他们志同道合,共同为国家的未来奋斗,而范石生也成为了朱德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范石生比朱德小一岁,来自云南河西县。他家境较好,早年便学习了中医,并且在16岁时就通过了县试、府试、院试,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秀才。然而,科举的取消也让他父母的期望落空。
尽管如此,范石生并未被这场变故所打倒。两年后,他进入云南师范,继续深造,最终也进入了云南讲武堂。正是在这段时光里,朱德和范石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1911年,蔡锷等人掀起了反清起义,朱德和范石生等人加入了起义军,并共同见证了清朝的灭亡与新国家的诞生。
随着时光流逝,朱德和范石生逐渐在滇军中崭露头角,成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到了1916年初,他们再次响应蔡锷的号召,参加了“护国运动”,成功抵制了袁世凯的复辟。然而,蔡锷老师英年早逝,给朱德等人留下了巨大的痛惜。
到了1917年,朱德已经晋升为滇军旅长,而范石生的军阶也不低。然而,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,朱德与范石生逐渐走向了不同的道路。1921年,朱德在滇军中发动了推翻唐继尧的政变,成功地将其驱逐。但这也为朱德带来了巨大的敌人——唐继尧开始通缉朱德,迫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: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朱德本来希望能加入陈独秀领导的共产党,但遭到了拒绝。陈独秀认为,如果朱德加入并背叛了党,势必会对当时还很脆弱的共产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。无奈之下,朱德选择了前往欧洲,去马克思的故乡深入学习革命思想。在那里,他遇见了周恩来等人,并最终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与此同时,范石生也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关系,并逐渐成为中国军界的核心人物。1926年,朱德回到中国时,范石生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的军长。
1927年,南昌起义爆发,朱德带领起义部队南下。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,朱德在三河坝成功带领3000人阻击敌军,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然而,主力部队最终被李济深的军队击溃,队伍陷入了困境。朱德带领剩余的两千人艰难地逃亡,然而他坚信,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熄灭。
此时,范石生得知了朱德的困境,主动派遣使者前来,提出帮助。范石生提供了资金和军备,邀请朱德的队伍加入他的部队,并且保证不进行整编。这无疑是雪中送炭,使得朱德的队伍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。
然而,这段合作的消息最终被蒋介石得知,蒋介石命令范石生解散并整编朱德的队伍。范石生虽然不忍心,但知道自己无法与蒋介石抗衡,于是决定帮助朱德离开。他送给朱德几万元大洋和一些军备,还为他安排了一营兵力。范石生装病假装在广州治疗,为朱德的脱身提供了掩护。
如果没有范石生的帮助,朱德的队伍很可能会解散,而朱德的革命事业也将面临严峻挑战。范石生的所作所为,深深影响了朱德的未来,也为他赢得了“红军之父”的美誉。
1932年,蒋介石要求范石生围剿红军,范石生因而辞去了军职。1937年,他开始在云南昆明行医。然而,命运多舛,范石生于1939年3月17日,在一次出诊途中被刺杀,年仅52岁。
回顾范石生的一生,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军人,更是一个情义深重的朋友。如果没有他的帮助,朱德和他的队伍将很难继续前行,朱德的历史地位也可能会大大改变。范石生的离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损失,但他的精神和他所做的贡献,依旧深深刻在历史的记忆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